“我觉得爱的方向从来不该是定量,唯一决定因素应该只有心之所向。”
这是歌曲《海面之下》里的歌词,直白而真挚的表达,出自一群十五岁的少年之手,歌曲在音乐平台收获了很高的播放量,以及大量来自听众的共鸣。
不久前,这支高中生队伍刚刚做了一场名为“我不是粉蓝盲盒”的艺术展览,他们以日常语言中的隐形性别歧视为主题,制作微电影,布置展览,书写音乐……这首《海面之下》也通过描绘女性所遭受的语言歧视,紧扣反对性别歧视的主题。
这支名叫“藤壶革命”的高中生队伍,用文献阅读和问卷访谈等充足的前期调研,完成了研究报告,落地了小组项目。然而,队员们在歌曲创作和音乐制作方面,需要面对大量的专业问题。在这背后,新课堂学科类产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零起点也可以完成一首音乐的制作?让我们还原“藤壶革命”小队制作《海面之下》的全过程,这些来自新课堂音乐学科SBA——音乐制作人的第一批内测学员,是如何在作曲零基础的情况下,通过专业学术顾问的指导和帮助,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谱面,并走进录音棚,将自己的声音传递给听众,这篇回顾将会给你答案。
01
主题和风格定调
创作音乐之前,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歌曲的主题。对于藤壶革命小组的小藤壶们来说,这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他们在开始作曲前通过文献阅读,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做了大量的调研,并积累了非常多关于日常生活中隐形的性别歧视和性别标签的语料和资源。这对主题的确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紧接着,音乐学科的学术顾问王琦老师带领学生们确认曲目的风格。在了解了团队成员每个人的兴趣,聆听习惯,器乐和声乐特长后,我们在第一次会议就确认了朗诵+RAP+主歌副歌旋律的乐曲形式,并布置了作词任务。
02
作词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时间内,藤壶小组的几名成员合作完成了作词的初稿。每个人都提供了自己的想法和素材,并在云文档上一起完成了Rap词和歌词的写作。
图|海面之下作词石墨文档
在这期间,王琦老师给予的指导是帮助学生们把自由诗一样的歌词规范到曲目结构之内,方便之后的作曲。
03
作曲
全过程中的第一个魔法发生在这个步骤。几个没有作曲经验的学生中,有人会吉他演唱和简单的和弦,有的会一些钢琴。
王琦老师在了解了学生们的特长后,鼓励他们踊跃在群里发自己即兴哼唱的旋律,可以仅是一些非常简单的ideas。
图|王琦老师指导学生们作曲现场
紧接着,王琦老师对几名学生进行了线下的作曲指导,通过讲解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帮助学生们从即兴的,简单的旋律中,提炼出了海面之下单曲的主歌和副歌主题。
04
编曲
在确认了曲目的基本结构和旋律之后,编曲部分由王琦老师亲自完成。通过使用编曲类型的软件,王琦老师制作了曲目的前奏,Rap的伴奏,间奏,以及旋律的伴奏等部分,并进行配器,并生成音频文件。这些将为之后的人声录制提供背景音乐素材。(本次SBA服务时长较短,加以学生没有作曲编曲的经验,因此编曲由学术顾问老师一人完成。理想情况下,学生可以和顾问老师学习编曲软件的使用,并参与编曲过程。)
05
录制,混声
距离第一次腾讯破冰会议仅一个月,藤壶小队的队员们就和王琦老师一起,走进了录音棚,开始了《海面之下》的录制。
图|录音棚里的小藤壶
考虑到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参与的热情,《海面之下》由藤壶小组中的七位不同成员分别录制了朗诵,Rap,主歌副歌旋律独唱,以及最后的合唱部分,王老师在现场进行了演唱技巧,音准,节奏,以及设备收声等的指导。
图|王老师亲自示范指导
06
合成,发布
在收集完所有人的歌唱素材后,王老师帮助学生们进行最后的音频文件合成,以及一些简单的后期调整。就有了我们这首激动人心的成品啦!!
看完了藤壶小组的音乐创作历程,大家有没有心动呢?你是否也想以音乐为媒介去探索某一社会现象?你是否在内心思如泉涌,但因没有专业指导,而无法将其展现?每个人都有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谱面,将自己的歌声和旋律展现给大众的机会。
新课堂音乐学科即将推出SBA——音乐制作人,并向广大堂内老师的学生们提供内测服务。学术顾问工作时间有限,需求较为火爆,先到先得,如果学生有相关需求,第一时间联系新课堂音乐学科哦!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