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风轻抚着脸颊,少年在冰上滑行,他的身体随心而动,没有僵硬、没有摇摆,流畅的动作片段成为了表演。
在冰球上游刃有余的少年,正是今年被卡耐基梅隆大学ED录取的学生Young。冰球,一项快节奏、强对抗性和热血激情的运动,似乎完美诠释了Young勇往直前、敢于挑战的个性。
从体制内转轨国际高中,他曾面对过未知和挑战,却从未退缩。他是目标导向者,有拨云见雾的能力。三年来,他在理科领域稳扎稳打,不断积累与成长。
理科生应该如何提升学术背景?什么样的课外活动能受到招生官青睐?或许Young的故事可以给你启发。
“你认为自己在理科方面脱颖而出,哪些因素是关键?”
“兴趣。我会从逻辑严密的地方中获得满足感。”
Young在理科上的成绩,确实很突出,10、11年级的时候,他参加了数学竞赛AMC12/AIME/USAMO、欧几里得、DMMC、ARML,物理竞赛BPhO、物理碗,计算机竞赛Kaggle,以及哈佛国际评论写作竞赛,且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可以说各个学科的高含金量竞赛,他都一个不漏参加了。要说理科学习经验分享的话,他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
学习有三种境界,分别是苦学、好学、会学。在Young身上,经常能看到第二、三层境界的影子。作为理科的基础学科,在他看来,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
这种感受是从初中的时候开始体会到的。当时他在做代数的强基计划题目,题目需要通过不断的推导、置换、设元、化元去得到答案,对于做题人的逻辑思维要求很高,而这恰恰是Young所喜爱的。
“我非常喜欢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的感觉,而且不一定是需要我解出来,如果我看到别人的解答过程很巧妙,我就会惊叹他的构思,脑子怎么长的呢?”
在发现了学科的魅力后,他善于将这种体会和其他学科做链接。提到物理,他表示更喜欢在数学中的物理,比如机械学是跟数字相关的。
“A-Level中的物理,更多是知识性的内容,更看重理解。”
提到计算机,他会对一层一层简洁优美的代码赞叹不已。
“计算机是离不开数学的,有很多算法是根据数学去构建的。很多模型都是跟概率统计有关的,跟数学是紧密相连的。”
而当这些知识和现实做链接,又会迸发出无穷的影响力。给Young带来很深触动的是Kaggle竞赛项目,在这一项目中,他与团队合作研究在筛查性乳房X线照片中检测乳腺癌,帮助医生早期识别和诊断。
“这不是一个为了打比赛而打比赛的项目。因为我不仅学到了计算机知识,还学到了关于生物医学方面的知识。”
而成果的现实应用性,又让他觉得自己在做一件伟大的事,让他感觉很棒。
这种感觉很复杂,除了项目本身有意义之外,他还感到自己和行业前辈建立了某种微妙的关联。课余时间,Young时常会关注计算机界的大佬,带着欣赏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很多社区上面的大佬都会去做一些公益来帮助他人。”于是,做公益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
追随着大佬的脚步,Young坚定地选择了计算机专业最牛的CMU作为ED申请院校。
“我希望通过切实可行的步骤来识别和挑战社会问题,而科学学习是我旅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很多顶尖的学生在高一高二基本比较顺利,能够按照顾问的模型走,而到了申请季则会迎来很多的挑战。
Young也遇到了自己的挑战。对于Young来说,保持优秀的GPA及竞赛获奖,可能是一件比较顺利的事情,而标化就是他遇到的一个大坎——他的托福和SAT出分非常慢。尤其是托福,经历了不出分、被取消分数的多次挫败。在暑假结束前,他的标化甚至连冲前30学校的分数都没到。
标化的分数很直观、也很直接,那个时候Young甚至觉得,自己已经配不上梦校,准备下降预期了。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挫败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地对待它——是森林中的迷雾,还是春雨前的惊雷?不论怎样,在真的面对它的当下,灰心、动摇、放弃似乎是最容易的选择。总而言之,去年暑假,Young的状态非常差。
Young记得很清楚,当时顾问谢老师从杭州驱车来到了宁波,上门给自己做思想工作。这显然是一次颠覆认知的对话。
“谢老师举了很多例子,给了很多数据,她让我知道,我碰到的问题和挑战,不是我一个人碰到的,是大多数人都会碰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得出去。”
这一次对话,理顺了他的思路。
如果用一个物体来形容Young,那么我的答案是“锋利的剑”。吾剑所指,即是目标。在那段时间,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是机会”。在他看来,眼前的诸多痛苦都是扰乱视线的噪音,唯有目标是清晰不变的。他的认知超越了眼前的境遇,帮助他坚持了下来。
在顾问的鼓励和妈妈的坚持下,Young在暑假结束前取得了托福109分的好成绩。去年12月,他考出了SAT1550分的高分,终于达到了IVY常春藤的标化成绩门槛。
当然,顶尖大学之所以难入,是因为他们不仅需要知识层面上聪明的学生,他们还希望学生和现实社会有密切链接。而对于Young来说,在来到新课堂之前,他所参加的竞赛都是偏向于做题的数学竞赛,这是他的优势,亦是他的局限。
在了解了Young对数学、计算机的兴趣后,顾问推荐Young参加了kaggle竞赛,这个比赛结合了社会问题,让他能够在实操层面发挥自己的学术优势。同时,还为他安排了哈佛国际评论写作竞赛,以丰富他的学术经验,使其更加多样化。
最终,呈现在简历上的Young,是一个既能深入学术研究,又能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工科学生形象——这正是CMU所期望的理想候选人。
美本申请除了优秀的GPA等硬实力,还得有丰富的课外活动这样的软实力。其中体育活动在招生审核中备受重视,因为可以让招生官看到候选人的许多本质。
Young也有多年坚持的体育活动——冰球。9年级的时候,他第一次尝试冰球,就对它产生了兴趣。相比于更被大家熟知的篮球、足球等项目,冰球更为小众,且对抗性更强。怎么会选择它呢?Young并没有深究原因,但有一点是他比较明确的,他喜欢刺激,这能给他带来愉悦感。
在冰球这条道路上,Young付出了很多精力,也取得了令人耀眼的成绩。在华东冰球锦标赛中,他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第二名。
成绩只是外人了解其能力的一个方式,更重要的是,多年的冰球习练,让Young在这一体育领域上有了更多的体验和经历。这也让他对于冰球有了更多可以说的东西——他将冰球作为主文书的主体内容,讲述了在学习冰球过程中所经历的身心挑战。
挫折的故事我们已经听了太多了,如何让文章不落于俗套,同时展现出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呢?这取决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Young以更广阔的态度来看待冰球基础训练中所遇到的挫折。他看到的不只是在冰球上所遇到的挫折,而是将其延伸到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上——这也是他和别人最大的不同。
然而,写文书的过程中,理科生的思维模式让Young很难发散思维,说出更多事物背后的意义。在这一方面,文书老师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头脑风暴会一开就是两个小时,会上老师会帮我提炼重点。会后,她会给我一个提纲,询问我的心理活动、当时的情境。所以我从来没有担心过文书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一般只要我回答了提纲以后,文书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
在文书老师的引导下,Young拓宽了思路,找到了很多冰球和自己联系的点。而这些,也都被他悉数放在文书最后的反思部分,一位严谨、耐心、与人合作的学生形象跃然纸上。透过650字的文章,那些看似冰冷的荣誉和比赛都变得鲜活了起来,也突破了招生官对理科生的刻板印象。
录取的故事讲到这里就结束了,之后,Young将远赴CMU开启求学的新篇章。畅想大学生活,他表示:
“我迫不及待地想在CMU学习,学到更多的学术知识,交到各个领域的朋友,了解更多的新兴事物,向我的理想不断靠近。”
THINKTOWN 2024录取
顾问寄语
我一直深信Young身上有很多可能性,他身上有理科生很稀缺的特质,积极关注外部世界了解世界的动态,运用自己的理科逻辑分析世界的运作。在Young的世界里,知识不是灌输而是融会及应用。经过三年的沉淀和磨炼,利剑已经出鞘,希望Young未来在大学里不浪费自己的天赋,缔造自己的王国!
——资深教育顾问 Jinling
Young的主文书写的是冰球起势动作后蹬腿的练习。看似简单但不能小觑,练习娴熟了,冰上的滑行,进攻,以及身体的整体稳定性等都得到一定地保障。他在新课堂的这几年也好像在为人生的“后蹬腿”动作做反复练习!反复修改文书、标化越挫越勇、ED失利激起12月SAT最后一战的决心等,一直都在为新的人生战场“练兵”!祝福他今秋在美国东海岸点亮新的人生轨迹。
——资深教育顾问 Este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