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23-2024 China Thinks Big
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CTB)在哈佛大学揭晓全球荣誉。
Thinktown 共有3支队伍飞赴哈佛大学进行全球决赛,经过5天角逐,均获得奖项!
其中更有「全球个人挑战一等奖」、「全球团体二等奖」、「全球黑马杰出项目」等高含金量荣誉,突破Thinktown历史获奖数量。
本期推文,Thinktown邀请了荣获「全球团体二等奖」的队伍——「反方向的钟」小队进行了专访,对哈佛全球赛和CTB整体赛事进行了回顾,并为下一届参赛学员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采访人员
赵同学(队长) 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
周同学 WLSA上海学校
陈同学 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
李同学 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
马同学 芬兰某国际高中
“时间永远分叉,通向无数未来”
小队和选题介绍
“我希望我的社会时钟是望向明朗天际的窗户。”
在小队策划的「你的时区」艺术展 中,这两句话几乎概括了队伍的选题核心。
去年秋天,Thinktown开始了CTB的选题招募,其中这个选题成功吸引了小队的成员。
“社会时钟”是一个来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指社会对人类行为的预期是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这种期望时常隐含在语言中,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三⼗⽽⽴,四⼗不惑”、“不务正业”、“腌臜年”……
8名来自沪杭地区和芬兰的高中生抱着守护自己与他人时间宇宙的愿景,对这一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包括教育、职场、社会生活、爱情与婚姻以及老年生活中的隐形存在和影响展开了深度调研,完成了《以汉语为例,探究日常语言中隐含的社会时钟如何影响浙沪地区12-18岁青少年》 论文20余页,同时还产出了 创意视频、艺术策展、盲盒等 趣味活动。
他们希望让更多青少年领悟到:部分日常语言正在使人们产生年龄焦虑、影响人们对生活节奏和未来生活的想象力,但我们可以试着挣脱既定的社会时钟,想一想自己希望处在哪个“时区”。
“历时半年,一个好的想法是如何落地的?”
CTB整体赛事回顾
Q:CTB的时间线和分工是怎么样的?
10月份:Thinktown招募报名
1 月中旬:提交线上站材料
3月中旬:全国赛——上海站
4月中旬:全球赛——哈佛大学
小队内部根据内容分工,主要分为文献组、访谈组、问卷组、中芬对比组等。
Q:为什么选择了“语言与社会时钟”这个主题?
小马:我和这个课题“一见钟情”。在遇到这个课题前,我就从网络等各个渠道模糊地感知到很多人的人生是被定义的。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也经常能听到父母对学业、感情的建议。我为这种循规蹈矩的人生感到压抑。因此,在碰到这个课题后,我就燃起了极大的热情,我想要探究“社会时钟”是如何定义了我的这份感知,语言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体验、资料都让我有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决心。
小李:朱老师写的课题简介很吸引人,提出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比较新颖,招生的时候也提出了需要有比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图文排版和视频制作能力的人,我觉得我们小组的同学都挺符合的。
Q:除了学术成果,你们还产出了什么成果?
我们做了盲盒,在盲盒里嵌入了一些鼓励大家反抗社会时钟的语言,还结合疯狂动物城做了二创视频,还有艺术策展,我们分别绘制了自己心目中的社会时钟。
Q:去哈佛参加比赛有什么感受吗?
小赵:我们见识到了很多非常厉害的同龄人,有的人是演讲非常厉害,有的组技术很硬核,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小周:我们跳过了哈佛组织的联谊活动,去参观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还在science center 遇到了一个叔叔,他总结的比赛感受非常符合我们的想法:这个比赛挺好的,能在各方面锻炼一个人的能力,但是整个时间安排太紧张了!
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那些我们觉得很强的队伍,评委评分可能并不理想,虽然我们作为研究组可能会觉得创新组的特别强,但其实我们调研做得也很深入,不用厚此薄彼。
Q:CTB比赛过程中觉得哪个环节比较困难?如何克服的?
小赵(队长):因为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前期我们主要遇到的是团队的沟通和协作问题,后来慢慢熟起来就配合地更顺利了。
小周:问卷的制作和收集过程都非常有挑战,问卷内容和朱老师一起对改了很多遍,为了收集到合适的数量,问卷也开放了多次,随着问卷的再次开放,我们论文的数据也要不断修改。
小马:访谈环节,因为和每个人访谈基本都需要一小时以上,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需要足够的sample,所以访谈是非常耗时的。而那个时候我又还有很多其他任务,像是SAT、校内考试等等,因此时间管理是一个大麻烦。
小队认为获奖的原因有哪些?
小李:选题选的好,社会时钟这个选题能从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是因为这个概念足够吸引大家的好奇心,而且在在朱老师带领下,我们在调研的时候更加严谨规范,学术水平是过关的。
小周:我们从最开始做项目到最后拿奖,我觉得最重要的核心点是坚持。有一些小组,他们的纸面数据特别强,队友也很强,但到最后没有进全球赛,但我们做到了,原因是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项目上。
Q:如果有学妹学弟想参赛,会给到ta们什么建议?
小陈:CTB是个很费时间的比赛,后续比赛也会比较累,要做好可以接受这些的心理准备。
小周:在选择队友上,我会建议重点考虑沟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强的队友,尤其是沟通能力,沟通顺畅的话,前期的效率完全可以碾压其他小队,不会造成后期的时间紧张。
此外,队友的已有研究经历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反而是短期内的学习能力、及时完成团队任务、知道自己课题的价值、课题内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的能力比较重要。
小赵:对于像我们这种高一没有什么基础,之前没有接触过什么学术写作的人来说,找一个导师非常重要,除非说你的队友非常强,有两三次参加比赛的经验,又很有领导力,可能会比较靠谱。不然自己去组队的话,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指导老师,会考虑地比较全面,有问题也能及时指出。
小马:一定要注意CTB官方赛程安排,提前准备美国签证。芬兰办理签证时间比较久,我因为来不及加急申请美国签证,这次只能和哈佛线下擦肩而过了。
一定要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因为在完成研究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几个崩溃的瞬间,没有一点热爱和激情是熬不下去的。但是,如果真的很喜欢这个项目,事实上在研究的过程中,热爱是会逐渐发展的,因为你会发现你在看书/刷视频,做任何事、看到任何东西的时候,都有可能将它和课题联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会有“双厨狂喜”的快乐!
Q:在比赛的过程中,有哪些比较想要感谢的人?
朱老师在一整个过程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所有人的学术水平其实都不够,刚开始使用的语言都比较幼稚,如何引用参考文献也不清楚,在制作问卷的时候容易陷入logical fallacy,朱老师把每个步骤都讲得很清楚,反复和我们进行对改。
除了学术研究,朱老师还会帮我们修改海报和ppt,并且引导我们脑暴产出艺术策展和盲盒,以及创意视频这些拓展活动。
朱老师也非常非常非常靠谱,就算半夜去找她,她也一直在,非常负责任,很耐心,不管哪个环节都一直跟着我们,而且她的带队经验很丰富,可以给到我们非常多实用的建议。
Thinktown隔两周会有顾问和学生的沟通,如果我们在项目里面遇到了一些任何队友沟通的问题,顾问老师也都会给我们一些建议。
结语
在谈到课题的收获时,小队成员提到自己对语言对认知的影响有了更新的理解,会更注重自己的表达, 还有的成员提到,自己在选择大学或者未来面临选择时会更加开放,有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决心……
这正是这个课题的初衷:
课题刚开始招生时,朱老师提到了上野千鹤子提出的alternative概念,解释为“不可见的未来”,在我们使用的语言隐含社会时钟的暗示时,青少年很可能会缺乏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力。借助这个课题,“反方向的钟”小队希望对大众也对自己作出一个小小提醒:日常语言正在对人们敲响社会时钟,我们偶尔可以从日常语言中抽离出来审视语言的合理性,思考自己的喜好和意志,从而拥有做自由选择的能力和勇气。
导师寄语”
CTB是学生们每年都很感兴趣、询问度很高的比赛,THINKTOWN也因此常对学生们有诸多预警:时间跨度久、原创要求高、项目复杂、队员之间可能有漫长的磨合期,等等。
跨度半年的时间里,8位成员有高光时刻也有低谷——其实低谷更多。队长从新手上路,中间面临过队伍争议和任务困境,最终渐入佳境;晚上11点我和小周在新课堂电梯相遇,彼时刚结束问卷组的会议;小李夜晚挑灯夜战小组成员的访谈记录;小陈的超长待机和答辩应变能力;小马在芬兰独自担起中芬对比研究的大任;小项在学校收设备的缝隙之中艰难进行文献组工作;瑞瑞前期的眼泪和后期对接商家的游刃有余;小郑有几次沟通错频但艺术才华最终在海报和盲盒中呈现,等等。
反方向的钟小队不是那种“靠某个大腿carry”的队伍,也不是“e中之e”,在访谈教授时也遇到过专家因为不了解“社会时钟”概念而对成员提出很多质疑,成员们在会议中常有沉默,在分工中也遇到争执——他们几乎经历过在一个团队中常见的所有波折类型。但在长期锻炼之后,也正是这样一个队伍,在全国论坛拿下了编辑优选和最佳人气,获得大满贯;在全球论坛拿到从个人到黑马到团队展示的所有奖项。他们的故事可以鼓励大家:在自己的坐标里做好自己的事情,尽力而为,结果或许还不错。
China Thinks Big 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简称CTB)是以学术研究或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创新的国际级别高中生学术创新活动。
中学生通过参与CTB论坛,可以将天马行空的创意或细小入微的生活观察,写成学术论文或行动报告,并参与国际学术论坛的角逐。
脱颖而出的同学们将获得全国乃至全球的荣誉,官方推荐信和官方参与证明,最终学术成果将被收录进入CTB电子图书馆及CTB论文集,可能成为中学生的第一份学术出版物哦~
2024-2025 CTB新赛季将在下半年开启
届时欢迎同学报名咨询
Think Big,Start Small
期待更多同学们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创新中
对世界提出问题并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