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昀暄
杭外剑桥高二
托福:111
IGCSE经济:中国最高分
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作为吉米夏令营第一期的成员与大家分享我参加这次活动的一些感受。
今年暑假里在吉米项目中的这段支教经历,原来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很多情景、情绪我都还历历在目,只是我很难用一个词去描述这段经历。因为它混杂了各种各样的感受。从期待、紧张到失望再到期待。这个项目的的确确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怎么准备一节课,怎么去把一开始自己都非常陌生的东西教给别人。但这些并不是这个项目的全部,对我而言,支教的意义远远胜过那几节课的知识。
我幻想可以改变他们的人生
现实却浇醒了我
我其实没有想过安吉会是一个需要支教的地方。这里离杭州很近,车程也不过是一个多小时,我还常常在夏天来漂流。在我的印象里,需要去支教的地方,肯定是条件十分落后的偏远山区,人们住着那种破破烂烂的砖瓦房,每次雨后,山路都变得泥泞不堪,前来上学的孩子们,脸上可能还有着泥巴。
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对学习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渴望。正如公益广告给我带来的画面一样,那里的孩子,眼睛都是清澈得不能再清澈了,他们的笑容一定是灿烂得不能再灿烂了。这让我有一种幻觉,就好像我可以通过十几天的支教,对孩子们的人生轨迹造成很大的影响。
是的,一开始我对自己的设定就是电影里英雄人物,充满理想主义和传奇色彩,力挽狂澜,改变孩子们的人生。
支教的地点在安吉梅园学校,虽然不在大山深处,但周围仍然都是田地。这里的校长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人,坚定地认为这些来自云南或者贵州的孩子,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对此我也同样深信不疑。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校长说起有一位学生考上了安吉最好的高中时,脸上满满都是骄傲的神情。
当时我还不知道,大多数孩子并不认为他们可以考上高中,也不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直到我真正开始支教,现实毫不留情地泼了我冷水。
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天,我见到了我的学生们。在吉米项目有一个与其他支教项目不同的地方,是导师会通过日记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非常非常独特,也令我感到骄傲。我原先的设想里,日记是一种倾诉的方式,学生会跟我分享今天课上的感受,也有可能会跟我谈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琐事或烦恼,没准还会写下他们希望我提供帮助的事。
而现实是,我的两个学生并不愿意写日记。即使是写,也只愿意在日记上写“今天很开心”这些在我看来很笼统甚至有些敷衍的话。我不甘心,直接去问他们有没有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他们就笑嘻嘻地跟我说,没钱。这样的回答现实得让我如鲠在喉,又无言以对。
击碎我所有理想主义的那一刻,是在一次课上,有位导师问:“你们觉得未来的生活中你们还有什么机会吗?”我看到学生们沉默无言,我有些着急,问他们说:“中考算不算?”他们的表情变了,像是听到一个无比滑稽的笑话,笑着说:“我们是不可能考得上高中的。”我不懂,问他们那为什么要花暑假的时间来参加这个项目,他们也很直接地回答我说,因为参加这个项目就可以不用做暑假作业。
直到这一刻,我脑海里那些眼神清澈,对学习充满着向往的孩子的形象,一点一点消逝不见。我开始有些迷茫,支教的意义是什么?
支教的意义
是让他们对未来保持期待
短短十五天,我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太有限,而他们让我学会的东西远比我教的要多。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活的无奈,现实的压力和命运的不公。而对于这一切,我只有满满的无力感。
当我真正的意识到支教的意义的时候,是我上了一节课。那一节课我问他们,在你们的平常生活中都有什么烦恼吗?那个时候已经是支教的第二个礼拜了,我们之间逐渐变得更加熟悉,坦诚。
有的人说父母重男轻女,他们回家要照顾自己的弟弟,要做农活做家务;有的人说自己考试成绩总是很差,父母对他们早就失去了希望;有的人说自己其实很想学画画,但是因为父母的反对只能放弃。
原来因为我的那两个学生显得比较没心没肺,导致我对所有的学生产生了一种巨大的误解。在那个很小没有什么装饰,充斥着夏季的炎热又没有空调的教室里,其实有很多的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但是他们又不敢有所期待。因为父母从来不认真倾听他们的话,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教学资源,因为无论怎么选择学什么都需要花钱。
我一开始觉得,在这些事情上面,除了单薄的言语鼓励,我甚至一点帮助都不能给到他们。那我能做什么呢?我开始慢慢意识到,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对未来保持期待,让他们相信这些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鼓励他们,他们也需要我的鼓励。
这可能会被误解成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没有办法接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教育,他们心中的期待或许会慢慢的被现实磨成碎片。他们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去读一所很好的高中,然后去理想的大学里学习喜欢的专业。他们可能还是会做着像他们父母一样的工作,整日为生活发愁。但我觉得即使最后的结果会是这样,我还是希望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我甚至觉得是这项活动最大的意义所在。
我们教给他们的那些他们平常接触不到的东西,哲学舞蹈戏剧,都是希望让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他们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枯燥的课本知识,劳累的农活,做不完的家务,上下学要走的那两个小时的路,家里等着他们照顾的弟弟妹妹之外,还有很多别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终于理解,他们最开始在我面前表现出的对一切都不在乎的样子,只是想要告诉我,他们什么都不期待。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自欺欺人。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没有这些期待,就可以做到不失望。可这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拥有的成熟懂事。
我又想起我对他们说,或许你们可以通过中考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些改变呢。他们其实不是不想取得好的成绩,他们是比我更清楚地知道,这太难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慢慢地明白,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和我说真心话,是因为我总是习惯性地用一种我自认为平等,实际上却没有那么平等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我总是会和他们说你要怎么怎么样。我总是在不停不停地问着他们问题,然后在他们说不出来的时候表现得很失望。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迫他们回答出一些问题,实际上并没有照顾到他们的感受。
他们很少会主动问我问题,很少会想了解我的生活。或许是因为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是他们认为无法突破的。因为我永远不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我永远也理解不了他们实际承担了多少压力和挑战。
而这个过程里,我真正明白,其实支教本身最大的意义不应该限制在想要去教会这些孩子知识或者学习的技能,更是给他们一个他们平常接触不到的途径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知道这个世界除了他们世界里的柴米油盐之外,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期待和为之努力的东西。
改变就在不经意间发生
这一切就值得了
后来,他们的日记里有了越来越多的东西与我分享,他们还会在早上偷偷在我的桌子上放一颗泡泡糖,会越来越自然和我说话,甚至还会讲一些捉弄人的笑话。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近的时候,十五天的支教时光剩下的越来越短,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最后一天,我在他们两个人的日记本上写了一段很长的鼓励的话。没能把什么当做礼物留给他们,只有那一大段长长的话。我想这半个月的时间,我能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我仍旧希望他们知道,我深深地被他们触动,我看到了他们的价值和可爱之处,并且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在我离开安吉的时候,我透着车后的玻璃窗,看着他们站在原地,然后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远。
一个多月后,和我关系最好的一个学生突然在QQ上问我,你最近过得开心吗?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尽管时间那么短,我也没能改变他生活一丝一毫,但他仍然会时时想起我。他跟我说,他最近学习努力了,还被老师表扬了。他说,你最后那天在本子上写给我的那些话我都仔细地看了。
我想起在支教前,我期待着自己能像那些电影里的英雄一样,仅仅十五天就改变他们以后的生活。所以当理想被现实打败的时候,我心中满怀失望。可是在支教后,我知道我能带给他们的,是一些他们平常了解不到的快乐和新奇,给他们带来一些家长和老师可能忽略给予的鼓励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在QQ上跟我说的那几句话,让我觉得我那十五天的付出是有意义的,并且比我的原先的期待还要美好。
我所做的一切就值得了。